首页 >资讯参考 > > 正文

环球观察:怀素专题丨李白《草书歌行》新辨

发布日期:2023-05-17 15:00:00 来源:红网 分享

怀素专题丨李白《草书歌行》新辨

文丨李科

公元759年,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。于是李白东返,借机到岳阳探望被贬为岳州司马的好友贾至,泛舟洞庭湖后,又赴零陵,会被贬为永州司户的挚交卢象。秋时至零陵,李白见到了怀素,后又兴致盎然地登临九嶷山。这一趟零陵之行,李白浪漫主义情怀大开,分别作《草书歌行》《赠卢司户》《悲清秋赋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为怀素所作的《草书歌行》,由于语言率真,开阖大胆,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和争论。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“‘笺麻素绢排数厢’之句,村气可掬”为由,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。与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家朱长文则认为“此诗本藏真(怀素)自作,驾名太白者”。清人王琦“以一少年上人而故贬王逸少、张伯英以推奖之,大失毁誉之实……断为伪作,信不疑矣。”当代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几项质疑理由:一是宋代朱长文《墨池编》有些版本未收录此文,二是李白、怀素两人年龄相差很大,三是李白称赞怀素言词过火。这些多为臆测之语。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则持相反意见,认为“李白与其他诗人每每有率直之句,这是不成其为理由的”,肯定了李白的诗作。笔者通过仔细查索资料,深入分析唐中期社会时局,认为这些古今质疑者提出的论据非常肤浅,深入一论证,每一点都站不住脚。

李白赞美怀素的诗歌对宣传推介怀素的价值很大。笔者就综合运用历史资料、当时的时势时局及文人心理状态等方面作出商榷及辩驳,说明李白为怀素作《草书歌行》是铁板钉钉的历史事实。理由有五。

第一,李白与怀素有时间上的交集,这就是缘分。卢象被贬永州司户时约为公元758—760年,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,折返游洞庭、游零陵,李白的一生是游出来的,此乃完全站得住脚的现实生活。恰好时值青年的怀素,尚未出外游历,家住零陵城东门外,书艺已有小成,瘦劲圆转体草书挥洒自如,圈内蜚声不小,与地方长官多有交往。李白来游览,地方大员接待,怀素作陪,合时合地,合情合理。

第二,李白与怀素同为浪漫主义艺术家,惺惺相惜。李白好饮酒亦喜草书,他来到古郡零陵,好友肯定会热情招待,怎么招待呢?值时李白诗名震寰宇,中原虽有“安史之乱”,但南方时局稳定,歌舞升平,喝酒吃饭下馆子是免不了的,此外偶尔搞搞书法笔会、文学沙龙之类的,也是接待手册上的必备程序,所以肯定会邀约本地文化名人参与陪同。怀素可能是刺史府师爷制订“接待手册”想到的第一个陪同人员名单,李白来到零陵也时常听人传颂怀素,怀素更是视李白为偶像。于是,怀素顺理成章地与李白走到了一起,坐在一桌换盏推杯,怀素肯定是用“大杯”敬李白的,两人在酒意浓浓中商定:饭后品茶互赠墨宝。酒高人胆大。在笔会现场,怀素面对自己的偶像毫不胆怯,在一众名士眼前当众挥洒并不局促,如此“艺胆”甚得李白赞赏。骨子里深谙营销之道的怀素,自然不会放过请李白题词的机会。在南岭腹地偶遇少年狂僧,天真、率性、不拘一格的李白,无须打草稿即赋诗一首,可能落笔后还存意犹未尽之感,足见伟大诗人李白的惜才爱才之情。

第三,李白所作《草书歌行》符合李白诗歌格调。特别是前四句“少年上人号怀素,草书天下称独步。墨池飞出北溟鱼,笔锋杀尽中山兔。”非常契合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。从这首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比较,此诗豪迈,格调飘逸,想象丰富,音节错综,语言奔放,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,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,典型地表现了诗人“清水出芙蓉”的特色,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。诗中“须臾扫尽数千张”“一行数字大如斗”,与李白名句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“燕山雪花大如席”等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从这首诗的创作状态分析,此诗是在一种醉态中写成。诗中“墨池飞出北溟鱼,笔锋杀尽中山兔”,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。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北海,书家狂笔疾书的挥洒,似乎可刹那杀尽中山之兔。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,与李白一生好酒、嗜酒、常在醉态之中“斗酒诗百篇”的状态有关。因此,这首诗的创作状况和李白大量写有酒的诗歌风格极其一致。

第四,拿李白赞词过火、以致贬低他人为由,更是站不住脚。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。公元759年,李白年近六十,怀素仅二十三岁,在李白眼中,怀素乃一少年。老人、长辈对晚辈、少年的褒扬,是不吝其词的。现代人赞扬某小孩学习成绩优秀时,称其必定能考上北大、清华,真的吗?那么北大、清华需建多少的分校!对品评者而言,该诗的妙处和疑处就在,把王羲之、张伯英,甚至于张旭等大书家都用来反衬怀素草书之高妙,对这位年轻僧人的书法褒赞有加。故,唱反调者对此质疑?其实诗界共知:李白的诗向来以夸张和超常想象而出名,激情一来,性情豪放的李白将张旭等冷在一边,实不足为怪,且并非个例。再者,有人说李白称怀素为“吾师”合乎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吗?深入一查可发现,李白并非对所有人均傲慢,对自己认可之人毫不吝溢美。再者,李白称怀素为“吾师”是有规定的。据汤用彤《隋唐佛教史稿》记载,唐朝僧人出家有严格规制,要朝廷发度牒准许,僧人社会地位也很高,在家俗众一般都尊称其为师。被尊为“国柱”的颜真卿,亦称怀素为师。只要了解唐朝的佛教制度,李白称怀素为“吾师”就不足为奇了。

第五,应从大历史观看问题,不能以偏概全、以点带面。自中唐以来,搜集怀素史实、整理怀素资料、书评怀素、专著怀素者成百上千,仅凭苏轼、朱长文、王琦等几人的只言片语,就否定李白与怀素的风云际会是不切实际的。历史不止一次的演绎,名人、大家也有犯低级错误的时候。关于李白是否到过零陵,黄锡圭《李太白年谱》,郭沫若《李白杜甫年表》,詹英《李白诗文系年》,安旗、薛天纬《李白年谱》等都作了肯定的答复。上述资料显示,李白不但到过湖南,而且游历了岳阳、长沙、衡阳、零陵等地,在老朋友卢象等人的陪同下,在零陵作了较长时间的停留。

既要重史实,又要讲法理。怀素与李白有相见之缘、有相见恨晚之情,此作与李白诗风一脉相承,拔高赞美契合中国文化传统,后来怀素的成就也证明李白之词算不得拔高,各项推测也遵循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思想,如果还说李白赠怀素《草书歌行》乃伪作,那就是真正的“好事者”了。想想也可笑,此中竟有拿年龄说事者,年龄是事吗?齐白石74周岁生娃,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温馨甜蜜地走进婚姻的殿堂,令多少暮男少女辗转难眠。

李白与怀素短暂的接触,如惊鸿一瞥,却给怀素创造了莫大了广告效应。我行我素、无拘无束、特立独行,并写得一手好草书的怀素,引起了李白的强烈共鸣,更激发了他的表现欲。于是,在招待晚宴的笔会现场,李白写下了第一篇将怀素推上草书巅峰的浪漫主义的诗作——《草书歌行》:

少年上人号怀素,草书天下称独步。

墨池飞出北溟鱼,笔锋杀尽中山兔。

八月九月天气凉,酒徒词客满高堂。

笺麻素绢排数厢,宣州石砚墨色光。

吾师醉后倚绳床,须臾扫尽数千张。

飘风骤雨惊飒飒,落花飞雪何茫茫。

起来向壁不停手,一行数字大如斗。

怳怳如闻神鬼惊,时时只见龙蛇走。

左盘右蹙如惊电,状同楚汉相攻战。

湖南七郡凡几家,家家屏障书题遍。

王逸少、张伯英,古来几许浪得名。

张颠老死不足数,我师此义不师古。

古来万事贵天生,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。

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,如骤雨旋风,纵横恣肆,给人以龙腾虎跃、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。李白对少年怀素称为“上人”,除反映他求仙尊佛的思想外,还表达了他对怀素草书的景仰,故后句紧接着盛赞怀素“草书天下称独步”。李白与张旭均为“酒中八仙”“唐代三绝”之一,他俩往来关系甚密,可说是忘年交。李白的书法曾受到张旭的亲自指点,称赞张旭“三吴郡伯皆顾盼,四海雄侠争相随”。当时张旭书名之大、影响之广可想而知。但李白赞颂怀素草书独步天下,此非称“天下第一”,并无意贬低张旭草书地位,李白所感受到的怀素草书有一种新的气息、一股超然于张旭之外的新的浪漫主义,而且还是一位少年书家,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惊异赞叹。

这次来零陵的初衷就是看望好友卢象,当然此行的意外之喜是结识了少年怀素。李白此行写了一首诗《赠卢司户》:“秋色无远近,出门尽寒山。白云遥相识,待我苍梧间。借问卢躭鹤,西飞几岁还?”《李杜诗纬》卷一评价,应时云此诗前四句“只兴起待友之意,下笔清绝”。末二句“似不经意为之,而仙气袭人。”然李白作此诗时,与卢象均已天涯沦落,故诗中有“惺惺惜惺惺”之感叹。诗点明见面的时间、地点,背景十分开阔,对友人寄托了美好的祝愿。卢象与李白一生挚友,心心相印,虽非同年生,却在同年死。李华《登头陀寺东楼诗序》云:“侍御韦公延安,威清江汉;舅氏员外象,名高天下;宾主相待,贤乎哉!”“舅氏员外象”,即指卢象。其时正当卢象“诏拜主客员外郎,道病留武昌”,事在宝应元年(762),是年与李白同卒。

在零陵待了几天,李白再次去九嶷山朝圣。说“再次”是因为李白早年曾游九嶷山。开元十三年(725)春,李白原计划携新结识的伙伴吴指南同游荆楚,深入岭南,但吴指南在洞庭湖时病情加重并突然病故。李白只好匆匆葬了朋友,独自前往,到达九嶷山时已经是初秋。在九嶷山盘桓数日,李白有感于舜帝与二妃悲凄的爱情故事,写了一首《远别离》:“远别离,古有皇英之二女,乃在洞庭之南,潇湘之浦。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离苦?日惨惨兮云冥冥,猩猩啼烟兮鬼啸雨。我纵言之将何补?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,雷凭凭兮欲吼怒。尧舜当之亦禅禹。君失臣兮龙为鱼,权归臣兮鼠变虎。或云:尧幽囚,舜野死。九嶷联绵皆相似,重瞳孤坟竟何是?帝子泣兮绿云间,随风波兮去无还。恸哭兮远望,见苍梧之深山。苍梧山崩湘水绝,竹上之泪乃可灭。”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,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歌咏的题材。但李白跳出窠臼,将二妃与潇湘、九嶷联结起来,便是对传统的突破。此诗被康熙《永州府志》收录。

第二次到九嶷山,李白登高望远,追昔抚今,又写下一篇《悲清秋赋》:“登九嶷兮望清川,见三湘之潺湲。水流寒以归海,云横秋而蔽天。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,不知去荆吴之几千。于时西阳半规,映岛欲没。澄湖练明,遥海上月。念佳期之浩荡,渺怀燕而望越。荷花落兮江色秋,风嫋嫋兮夜悠悠。临穷溟以有羡,思钓鳌于沧洲。无修竿以一举,抚洪波而增忧。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,吾将采药于蓬丘。”

还有三首诗可佐证当年李白确实到过零陵。《李太白集》中有贾至《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》,诗文为:“今日相逢落叶前,洞庭秋水远连天。共说金华旧游处,回看北斗欲潸然。”“李十二”是李白的别称。这首送别诗告诉我们:李白赴零陵是在“秋水”季节。另一首诗是李白的《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》,这首诗共二十句,其中最后一句“明晨去潇湘,共谒苍梧帝”,表明此诗写于“去”零陵的前一天晚上或前些时日。还有一首李白的自作诗《秋夕书怀》:“北风吹海雁,南渡落寒声。感此潇湘客,凄其流浪情……”诗中第二句“感此潇湘客,凄其流浪情”,意即“客游潇湘,对此秋景感叹不息,其流浪心情与雁共鸣”,从全文分析,意境与李白当时所处形势非常应情、应景,而且契合秋季时间。

文学艺术上的问题也要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,以唯心论容易走进死胡同。李白青年时期在蜀中就学、漫游,受儒道侠等多种思想影响,隐居行侠,吟诗作赋。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全国各地,探幽访胜,求仙问道,广事交结,干谒权贵,以期建功立业。天宝初年,李白应召入京,但未被重用,仅供奉翰林。他大失所望,于是“浪迹纵酒”。加以权贵谗毁,不到三年,便被迫离开了长安。此后他又长期过着漫游生活。安史之乱中,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,以“附逆”罪流放,途中遇赦。六十二岁时病死于当涂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,现存诗千首。他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犯下了不可逆的死罪,流放夜郎已是烧了高香,遇赦后彻底自由了,心境会如何?《早发白帝城》即他遇赦返还时所作,晦暝转光明,欢快心情喷薄而出。到了零陵,这种放飞自我的心情还在继续,所思所想所写放得更开,俗气可入泥,雅意不着边,故写出什么样的辞藻都不足为怪了。李白第二次零陵之行有历史史实和多首诗为据,当无可辩驳。而一些专家拿词句的俗、雅来说事,以证《草书歌行》非李白所作,其观点自然是站不住脚的。至于曾有人提出怀素在《自叙贴》中未点李白之名,故《草书歌行》乃伪造,这就明显地忽视了时局问题。从唐王朝官方来看,李白被判过死刑,是流放的罪人,且一直未得到朝廷的昭雪。时人求安身不受牵扯,为了避免文字狱,历来如此。同样的原因,《自叙贴》中也未记入诗人苏涣之名。

李白对自己的才学很自信,对唐朝的科举考试十分鄙视。他终生没有参加考试,因此也成为唐朝杰出诗人中的一个特例:没有学历,也没有功名,但他的诗歌成就与对后世的影响,几乎无人能比!这一点与怀素又何其相似,怀素也无文凭、无功名,但怀素狂草直达草书之颠。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北冰洋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